中医,其药廉,其效稳,其治专,上至高官达人,下至平民百姓,人人皆有可治之法。
0311-83026048
      13102891312

MORE ◆ 医师介绍

栗建华 主任

栗建华 主任

提起栗建华,同事们说,他是一个为了患者康复而全身心投入的称职的医生;同行们说,他是一个醉心于血液病、肿瘤研究的执著的......

MORE ◆ 特色疗法


  血液病,在中医临床上大概可分两大类:恶性血液病与虚损类疾病。主要包括急慢性白血病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骨髓增生异...

石家庄裕华血液病肿瘤门诊部

 
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
         吉恒街与大谈路交叉口东行50米路南

  • 咨询电话:
    0311-83026048
  • 出诊时间:
    上午9:00-12:00    下午2:00-16:00
  • QQ
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再生障碍性贫血 > 再生障碍性贫血

  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观点

    来源:中医认识  - 时间:2011-07-14 09:39:32

    文章导读:中医理论中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等脏腑与血液的生成都有关系;饮食入胃,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,其中的“水谷之气”精微物质,通过“心生血”的作用,变成赤色的血液。“肾藏精、主骨、生髓”,“血为精所化”,说明肾、骨髓、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      中医理论中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等脏腑与血液的生成都有关系;饮食入胃,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,其中的“水谷之气”精微物质,通过“心生血”的作用,变成赤色的血液。“肾藏精、主骨、生髓”,“血为精所化”,说明肾、骨髓、血液三者之间的关系。

      特别是骨髓与造血有直接关系。

      骨髓藏于骨,又为肾所主,肾之功能强弱与否,可以影响骨髓生精造血。

      还认为:肝藏血,“以生气血”,能储藏食物中的精微物质,作为造血原料,说明肝也与造血有关。中医认为,血与气、血与精的关系密切。气属阳,血属阴,血液的生成有赖于气,气可促进造血。精与血同属阴,可以相互转化,相互影响。
     
      因此,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等脏腑及精、气都与造血有关,其中任何一个脏器、功能失调,都可以影响人体的造血功能。祖国医学认为造血的骨髓与肾有密切关系,所以肾对于造血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     
      就再障的致病因素而言,中医认为主要由于先天不足、六淫、七情、饮食不节、劳倦、房劳等因素,伤及气血脏腑,特别是影响心肝脾肾,因而出现血虚、虚劳诸证。
     
      ★先天不足:《订补明医指掌》记载:“小儿之劳,得于母胎”,《虚牢心传》说:“有童子患此者,则由于先天禀赋不足,而禀于母气者尤多,故一般称为童子劳”,这可能包括一部分先天性小儿再障。
     
      ★六淫: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谓之“六淫”.例如,风寒可以直中三阴,三阴包括太阴脾经、少阴肾经、厥阴肝经,使肝、脾、肾三脏受伤。
     
      ★七情妄动:大怒伤肝;思虑过度伤及心脾;劳倦内伤,是造成虚损疾病的重要原因;形神过耗可伤及五脏,继而引起脏腑功能失调,脏精亏损而成虚劳;饮食不节,可伤脾胃;房劳可伤肾,使肾之阴阳亏损。
     
      ★气血是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贫血患者由于气血两虚,精气内夺,容易招致感染。气血不能摄血,阴虚内热,以及外感发热,热伤血络,或迫血妄行,皆可引起出血。这就是再障血虚、出血、发热三大住证的发生机理。
     
      这些脏器受损,不仅出现本脏证候,而且由于这些脏器与造血有关,影响到造血功能时,还会出现血虚证候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,积损成劳”.《类证治载》记载:“凡虚损起于脾胃,劳多起于肾经”,也说明这种虚损病由于精气内夺引起,并与脾肾有关。

      http://www.bloodinst.com/zaizhang/1131.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[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观点] 的内容分享;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,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。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,经长期临床研究,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“邪毒”所致,如放射线、化学药品,农药、病毒、细菌等均为中医“邪毒”范畴。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,他提出“邪毒伤肾”的理论,创立了“解毒透邪、泻实固本”,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,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,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,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,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,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。

    版权所有:石家庄裕华血液病肿瘤门诊部
    电话:0311-83026048 邮箱:2462615671@QQ.COM
    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吉恒街与大谈路交叉口东行50米路南
    冀ICP备09047931号-4 冀医广[2016]第9-9-356号
   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请遵照医生诊断

   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35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