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,其药廉,其效稳,其治专,上至高官达人,下至平民百姓,人人皆有可治之法。
0311-83026048
      13102891312

MORE ◆ 医师介绍

栗建华 主任

栗建华 主任

提起栗建华,同事们说,他是一个为了患者康复而全身心投入的称职的医生;同行们说,他是一个醉心于血液病、肿瘤研究的执著的......

MORE ◆ 特色疗法


  血液病,在中医临床上大概可分两大类:恶性血液病与虚损类疾病。主要包括急慢性白血病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骨髓增生异...

石家庄裕华血液病肿瘤门诊部

 

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
         吉恒街与大谈路交叉口东行50米路南

  • 咨询电话:
    0311-83026048
  • 出诊时间:
    上午9:00-12:00    下午2:00-16:00
  • QQ
  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血液病常识 > 血液病常识

    痰饮、淤血与血液的关系是什么?

    来源:健康知识  - 时间:2011-06-30 10:14:00

    文章导读:中医有“百病多由痰作祟”之说。痰饮窃取了血液生成的重要物质一气、津液、水谷精微等,痰聚久成结,硬化恶变,侵吞血液,使血液中的淋巴系统产生增生和恶变,占领了血液中的正常细胞分化和生长的处所。

      ◆痰饮与血液的关系
     
      人体津液失调凝聚则成痰饮。一般将稠厚的称“痰”,清薄的称“饮”,合称“痰饮”.它是由于热、寒、气、火等邪侵入人 体,使脾、肺、肾三脏功能失调,影响了津液的正常敷布和运行,使之聚而生湿化为痰饮,就会影响生血,降低造血功能,进而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,就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健康。
     
      痰饮可引起心悸、头昏、精神错乱、恶心呕吐、胃胀少食、双肋痞满、少食纳差、气喘咳嗽、胸闷气短、面浮肢肿、关节疼痛等。痰饮在筋骨经络可生瘰疬、痰核、阴疽,在脏腑可严重阻碍气化、生血功能,亦可导致恶性血液病、骨髓瘤、淋巴细胞白血病、何杰金氏病、肿瘤、结核、水肿、腹水病等。
     
      中医有“百病多由痰作祟”之说。痰饮窃取了血液生成的重要物质一气、津液、水谷精微等,痰聚久成结,硬化恶变,侵吞血液,使血液中的淋巴系统产生增生和恶变,占领了血液中的正常细胞分化和生长的处所。

      在血液病的辨证施之中,化痰必须健脾、清肺、补肾,使此三脏恢复和提高造血功能。因其邪属“湿”、属“实”,故应以“燥湿”和“散结”为治疗法则。因痰饮而导致的血液病,必须重视淋巴系统的变化,注意疾病的动向,病属“湿实”,故当以“温燥”而化之,不要忽视血液病的特点。
     
      ◆淤血与血液的关系
     
      “瘀血”是指血液渗出脉外瘀滞不散;“出血”是指血液从脉管排出体外。所谓“内出血”是指内脏中的正常血液从脏器脉管排出者,它源于内脏,瘀于体内。《灵枢》所谓:“阳络伤则血外溢也。”就是说阳络伤会引起外出血,阴络伤会引起内出血。
     
      ◆瘀血致病的主要特点
     
      1.疼痛:瘀血阻塞经脉,气血不通利,即发生疼痛。痛有定处,痛而拒按。故曰:“痛者不通,通者不疼”.
     
      2.肿块:不论外伤瘀血或内脏组织发生瘀血,瘀而不散,瘀久量多,聚凝成块,肿而不化,叫肿块。血液病的肝脾肿大,淋巴结肿大,皆为瘀血所致。
     
      3. 出血:血溢于脉管以外,瘀成大小不等的块状,不能存于脏腑或肌肤以内,迫行体外,形成出血。如妇女月经不调,瘀血成块,色紫暗而块状排出。
     
      瘀血所致的疼痛、肿块、出血是导致血液病的原因之一。临床可引起脾功能亢进、淋巴瘤、白血病、结缔组织病、各种血小板减少症、骨髓纤维化等血液病。

      http://www.bloodinst.com/xueyebingchangshi/3348.html以上内容就是关于[痰饮、淤血与血液的关系是什么?] 的内容分享;栗建华主任告诉大家,中医药治疗血液病有着广阔的资源优势。数十年来他探索了中医治疗血液病的途径,经长期临床研究,发现血液病的致病因素多为“邪毒”所致,如放射线、化学药品,农药、病毒、细菌等均为中医“邪毒”范畴。在大量临床研究基础上,他提出“邪毒伤肾”的理论,创立了“解毒透邪、泻实固本”,以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,打破了以往治疗该病单一立论的传统观点,对不同疾病采取辨证辨病相结合,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,为中医治疗血液病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法则,临床上使病情得到了好转。

    版权所有:石家庄裕华血液病肿瘤门诊部
    电话:0311-83026048 邮箱:2462615671@QQ.COM
    地址: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吉恒街与大谈路交叉口东行50米路南
    冀ICP备09047931号-4 冀医广[2016]第9-9-356号
    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请遵照医生诊断

    冀公网安备 13010402001351号